“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一直秉承的文艺创作宗旨,是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回答了文化为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又再次谈及这个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文化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和施政目标,是决定文化工作的立场和方法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多次论及这一问题,这些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领导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的弘扬,也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这些思想的深化与拓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的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相对单一,由文化管理部门向文化事业单位下达文化产品的生产任务,由此完成国家文化产品的供给,二者之间构成了一个闭环。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喉舌和阵地,起到捍卫思想文化阵地的功能,党和国家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改革开放使原来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开始出现松动,在原本封闭的文化生产体制之外,出现了市场和社会空间,体制外力量开始进入文化生产领域,并在政策层面获得了认可,这使文化权力从国家层面移到了社会层面。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商品属性使文化进入市场流通,是否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成为文化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而赋予公民以更多文化选择权,此时,文化权力下移到了个人层面。因此,“以人民为中心”并非一个抽象的要求,而是文化工作大势所趋和现实要求。文化做的是人心的工作,仅做表面文章是不行的,只有深入人心、获得认同、引起共鸣,才能真正发挥其社会教化功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应避免抽象化地理解“人民”的概念。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这段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创造性地丰富并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这就要求把文化工作重心落实到每一个公民的文化诉求和情感需要上,关注个体发展。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充实人的内心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幸福指数,提升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人民作为文化创作和表现的主体。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在文化建设中居于主体地位。人民大众的真实情感和真实生活是文化生产的源泉,脱离人民,脱离生活,文化将失去繁荣发展的现实土壤。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化生产失去了现实的滋养、失去了对人的关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从人民的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日积月累、用心提炼、不断升华,才能充分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掌握时代精神的发展大势,才能创作出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伟大作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立足人民的真实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利。习近平同志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无论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还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根本立足点是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实现人民的文化权利。这就要求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文化工作的重要尺度,真正做到文化建设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尊重人民的创造力,激发全民族文化活力。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建设主体的观念,充分调动创造活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挥社会自身的造血机能。只有为人民提供文化实践的舞台,使民众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才能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提供深厚的社会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坚持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把人民作为鉴赏家和评判者,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和提升,形式上通俗易懂,内容上注重提高文化品位。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是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就要求认真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切实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将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相结合,寓教于乐、雅俗共赏,提升素养、涵养精神,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文化艺术品质。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