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往往需要一股情绪支撑,就是一种不吐不快的灵感。我在写《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时,就有这种感觉。
那时,一批快递小哥办假证的案件引起我的注意。有的快递小哥需要骑摩托车,但是考摩托车驾驶证需要几千块钱、花几个月的时间,为能尽快上岗、方便加油,他们就办了假证。一些快递小哥因涉嫌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罪被抓,但他们没有其他违法行为。对此,我们研判之后,立即启动紧急调研,出台规范性意见,区分情况,集中对一批案件作出不起诉处理,为快递小哥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保障,并制止了机械执法抬头的态势。
这些案件不算惊天动地,却让我感慨良多。那段时间,不仅是我,整个司法语境都在讨论常情、常理和常识的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能够避免机械执法,体现司法的同理心和人性化。机械执法,表面上提高了司法效率,但是会增加社会对立面,减损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度。只有对机械理性的执法方式倾注情感,才能为法治注入生命。
虽然这批案件已办结,但我想,只要这种机械执法的理念还在,就会有类似的案子不断冒出,为此我写了《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这篇文章,并最终扩充为一本书,目的在于传播人性化的执法理念。
这本书和这个理念后来之所以能被广为流传并产生一定反响,我觉得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公众对法治有更高期待,如一些犯罪有不得已之处且容易引起共鸣,因此当事人和公众希望司法机关对此有所理解和体谅,如果我们不顾这些社会问题,就很容易产生机械执法,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冰冷感。二是检察官对自身有更高的要求,要以一颗同理心来权衡法理情。三是新的共识正在逐渐形成,如人性与理性的结合,永远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性,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能以牺牲效果为代价,等等。
写书源于我坚持日常写作,已形成自我规律——每周4篇,每年200篇左右,不管多忙,雷打不动。其中的文章会作为一个年度主题进行连续创作,比如刑事检察、轻罪治理、刑事出庭、司法与算法、司法与管理等,然后每年形成一本像《认罪认罚50讲》那样相对来说专业性、实用性较强的作品,相当于理论与实务结合的教材。
包括《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在内,迄今为止,我已写了《检察再出发》《法治无禁区》等8部实务作品。很多时候,写作对我来说不全是乐趣,也有压力,感到开心的是,能够得到同行的认可,帮助别人解开一些心结,激发大家对一些问题的关注。尤其看到一些司法理念真正被他人接受,并应用于司法实践,感觉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