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了个南京的团购订单,200箱豆腐乳明天就要发货!咱们的‘岚皋味道’,现在可是要沿着高速路通江达海了。”清晨的秦巴山区,雾气还未散尽的陕西省岚皋县四季镇“三彩阁”农家乐已是炊烟袅袅,陕西省人大代表、岚皋县嘉瑞祥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三翠正和厨师们一起备菜、掌勺,她忙里偷闲向记者展示手机里不断弹出的电商平台订单和20多个购销群信息,言语间满是自豪。
这位从三间土坯房起步的农村妇女,用20余年的奋斗,将农家乐的灶台变成了乡村振兴的大舞台,让家乡的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了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
时间回溯到2002年。岚皋县提出“发展绿色产业,打造旅游品牌”的发展战略,在外务工的王三翠敏锐地察觉到家乡发展的机遇。“当时南宫山景区的游客越来越多,但吃饭的地方却很少。我和丈夫商量,咱有做饭的手艺,为啥不自己干?”说干就干,王三翠和丈夫杨文方将自家简陋的三间土坯房收拾出来,堂屋里只能摆下一张饭桌,“三彩阁”农家乐就此诞生。
“条件差,但味道不能差,心要诚。”王三翠回忆,为保证食材新鲜、口味地道,从买菜、洗菜到炒菜,她都亲力亲为,选用当地最新鲜的腊肉、竹笋、山野菜,用最朴实的农家做法,虽只按成本价薄利经营,却凭借地道风味和厚道待人,迅速赢得了游客的口碑。“那时候没有招牌,客人都是口口相传找上门的。”生意渐渐红火后,王三翠不满足于现状,拆旧房、盖新房,扩大经营规模,办起了农家宾馆,完成了第一次转型升级。
然而,王三翠的视野并未止步于餐饮。她深知,传统餐饮要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更广阔的平台。通过参加县里组织的电商培训,她深受启发,毅然组建电商运营团队,在多个电商平台开设店铺,将岚皋的豆腐乳、腊肉、干菜等20余款特色农产品卖向全国。为确保货源的稳定与品质,她创造性地提出“以销定产”模式,先后建成800亩野油菜、600亩香椿、500亩辣椒种植基地,与农户签订长期兜底收购协议。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王三翠创办的岚皋县嘉瑞祥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吸纳了100余名当地群众就业,其中农村妇女占80%。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她带动周边698户2120人增收,户年均增收2000余元。昔日藏在深山的“土疙瘩”,如今成了畅销全国的“香饽饽”。一条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已然成型,为秦巴山区的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力量。
当选为陕西省人大代表后,王三翠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心里装的不只是自家产业的发展,更是家乡的法治建设和民生福祉。她与岚皋县检察院的紧密互动,成为她履职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未成年人误入歧途,是家庭之痛,更是社会之忧。在保护孩子这件事上,检察机关真是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在岚皋县检察院举行的“关爱‘三类儿童’”检察开放日座谈会上,王三翠动情地说。她多次受邀参加检察院的公开听证、开放日等活动,对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尤为关注。她指着墙上展示的典型案例向记者介绍,该院张树峰办案团队在办理一起涉及11名应届高三毕业生的聚众斗殴案件时,没有简单捕诉,而是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将法、理、情融为一体,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最终使10名学生圆梦大学、1人返校复读。王三翠感慨:“这不仅挽救了11个孩子,更是挽救了11个家庭,这就是司法的温度与力量。”
王三翠的建议也得到了检察机关的积极回应。她针对当地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监护缺失等问题提出的“强化综合保护”建议,被岚皋县检察院充分吸纳。该院牵头起草《“政府+检察+N”未成年人综合保护联动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推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协同发力。同时,该院推行“司法救助+综合救助”模式,三年来救助涉案未成年人17人,一项项务实举措,织密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治“防护网”。
除了未成年人保护,王三翠也将目光投向了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她在检察开放日活动中直言不讳地提出乡村养殖粪便污染问题:“脏了村子,还污染土壤水源,希望检察院多发力!”她的声音很快得到了回应。岚皋县检察院将此类问题纳入重点监督清单,结合专项监督活动,运用无人机巡查、实地走访等方式,推动解决了一批环境污染问题,督促修建环保设施,协调农业部门提供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了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从‘三彩阁’的灶台到人大代表的履职平台,再到与检察机关的良性互动,我深切感受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乡村振兴的坚实保障。”王三翠感慨道,“检察机关主动接受监督,认真听取代表建议,并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这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作风,让我们履职更有底气,也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
“岚皋的今天,是守住了生态底色,才迎来了发展亮色。”如今的王三翠,依旧每天忙碌在厨房、车间和田间地头,手机里存着数不清的订单信息,心里琢磨着产业升级和乡村治理的新点子。这位扎根山乡的人大代表,与检察机关等各方力量一道,正在让秦巴山区的绿水青山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富民芳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