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检察山海情 协同共发展
2025-08-18 09:49:00  来源:检察日报

  “海西检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浙江省检察机关的关心支持和鼎力相助。15年来,两地检察机关常态化开展交往交流交融,架构起了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友谊桥梁,希望双方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大交流合作领域,更好促进双方合作共赢。”2025年4月,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刘富梅回访浙江省检察机关时感慨道。

  浙江与青海相隔千山万水,因对口援助的时代使命而深情相拥。15年来,两地检察机关携手共赴这场“山海之约”,在新时代对口援助工作前行道路上,用检察履职书写了一幅温暖动人的协作长卷。

  推动硬件升级

  15年前,青海省格尔木市检察院办公场所简陋落后,浙江省湖州市和舟山市检察机关提供援助资金,用于格尔木市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案件讨论室、同步录音录像室、听证室等项目建设。如今,该院舒适整洁的办公环境、高效运转的信息设备,为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插上坚实的翅膀。

  在浙江省金华市检察院的援助下,海西州大柴旦矿区检察院的硬件设施逐步完备,图书室内法律书籍、业务手册整齐排列,成为干警查阅资料、提升素养的“充电驿站”。党建文化墙上浙青协作的援青故事格外醒目,与高原检察的红色历程融为一体,成为筑牢信仰之基的精神阵地。

  “浙江省检察院要进一步发挥好牵头抓总、督导推进作用,完善上下同步、有序调度、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援助方案,做实做细援助工作,做到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两地检察机关更加紧密合作。”2024年8月,浙江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林贻影率调研组,赴海西州开展实地考察和调研指导工作时说。

  从“输血”到“造血”

  对口援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激发受援地区的内生动力,浙江与青海的检察协作生动诠释了这一观念。

  海西州西部矿区检察院聚焦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业化、高素质队伍,以“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浙江省衢州市检察机关业务骨干来青海挂职,学习其先进司法理念、丰富办案经验和成熟工作方法。如今,严谨的证据审查标准和规范化的办案流程,在高原检察土壤中逐渐扎根。天峻县检察院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深入浙江省宁波市检察机关学习交流党建和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打造“峻里花开·检润未来”工作品牌,并采取选派干部挂职、开展业务实训、联合举办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持续强化与宁波市检察机关的党建和业务融合共建,两地检察机关通过协作共建、交流共促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以前写调研文章,常常是浮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底气。开展理论研究线上‘云研讨’后,浙江的检察官毫无保留地分享最新理论动态,展示大量生动实践案例,我们的思路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豁然开朗了。”青海省都兰县检察院干警才行吉的桌上存放着一本刊物,里面刊登了她撰写的一篇凝聚两地智慧、扎根都兰土壤的调研报告《检察巡回听证的价值与构建——基于都兰实践的思考》,“这是我们思想破茧成蝶的见证,在援助院的帮助下,我们做研究工作的底气和勇气提升了,敢于去探索高原检察工作的新路径、新可能。”

  数字检察实现从有到优

  浙江省检察机关的“智力援建”,帮助青海省海西州检察机关数字检察工作实现“从无到有”向“从有到优”的转变。在浙江省检察院的大力支持下,海西州检察院与湖州市检察院签订数字检察共建合作协议,从共享共建数字检察工作机制、合作建立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等方面,明晰数字检察共建合作的方向和路径。通过共同努力,海西州检察机关成功构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66个,其中,1个模型在青海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获得二等奖、4个模型获得优秀奖,3个模型入选全省十佳精品模型,1个模型在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上架。

  浙江派往青海省德令哈市检察院的援青干部结合当地案件特点,仔细整理可操作的监督点,指导构建多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在援青干部的帮助下,乌兰县检察院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构建数量和应用成效位于全州检察机关前列。这些成效是浙江省检察机关指导帮助海西州检察机关数字检察工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来自浙江的援青干部奔赴海西各个基层检察院,用辛勤和汗水让数字检察的种子在海西生根发芽。

  15年来,浙江省检察机关精准实施援助工作,从人力、物力、智力、财力等方面对海西州检察机关进行全方位的支援和帮扶,这份跨越山海的检察担当如同涓涓细流,为海西检察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江检察动力,浙青两地检察人更是在互学互鉴中共绘法治同心圆。

  编辑:李晓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