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法治构建中普罗大众的角色
2021-07-14 10:51:00  来源:检察日报

  为普通人民群众写一本关于刑法的系统科学普及读物,是我长久以来的愿望。

  《世说刑语》主要是为普通人写的。他们不是法律工作者,而是关心法治、关心国家治理的普通人。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年满18周岁的人才有选举权。因此,本书主要是写给年满18周岁的人看的。从教育水平上说,他们应当已经高中毕业或者已经进入大学。他们有权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应当也有权获得行使自己权利所需要的参考书。

  这是一本系统说明刑法知识的普及读物。说它系统,是因为本书对当代刑法涉及的方方面面基本都进行了说明。说它是普及读物,是因为本书中说明的知识,已经经过现代刑法学的长期研讨,本书不必进行论证,而是力图使用一目了然的通俗语言予以表述。本书普及的是刑法科学的知识,不是那种不看也知道的常识性知识,而是那种想看就能看懂的专业知识。本书内容的通俗性,通过在《法律与生活》杂志上以“世说刑语”为总标题连载两年,已经得到很好的展示。

  对于不是从事刑法学工作的其他法律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可以成为他们手边简明的参考书。刑法学是最精确的法学。发达的刑法学研究,使得刑法科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成为令人晕眩的领域。但本书可以提供一个清晰可靠的完整基础,说明现代刑法学已经稳固达到的水平。即使对于直接从事刑法学的学习、研究、实践的刑法人来说,本书也有参照的意义。刑法当然要不断发展。本书说明的清晰概念、梳理的坚强逻辑和总结的合理结论,可以为探索刑法正义的实现机理提供一块坚强的基础。

  在科学领域中撰写科普读物,对于专业人士来说是另一种检验和考验。比如,大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说明质量和能量之间关系时,在1905年论文使用的标题还是普通人不容易理解的“物体的惯性是否取决于其自身能量的含量?”,直到1946年才改进为今天为公众所熟悉的公式:“E=mc2”,简明通俗地表达了质量和能量之间的等价关系。很明显,是否能够用通俗的语言对普通大众说清楚,是专业思想、概念和理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法学领域中撰写科普读物,对于今天的人民和今天的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宪法说:“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又说:“实行依法治国”。如果人民真的不懂法,那问题就麻烦了。事实上,人民不懂法是个伪命题。在我们的社会中,虽然有“隔行如隔山”的说法,但更有“隔行不隔理”的共识。法理,说到底,也不能违背人民群众认同的道理。在目前的法律领域中,条文规定虽然繁杂,但其中的道理并不难懂,虽然把道理说清楚也经常并不简单。刑法是以保护人民群众的最重要的利益为己任的,帮助人民群众明白,刑法的道理应当怎么说才能更妥当地保护自己的利益,是本书的重要任务。

  在我国,法律被信奉为是已经组成统治阶级的人民意志的体现。在国家治理中,法律的制定、遵守和执行都必须准确反映人民的意愿,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之处,就表现在能够最广泛地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最合理地照顾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最长远地安排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法治所倡导的公平和正义,是人民群众普遍追求的。在人民群众之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具体利益,每个人都自然地希望自己的利益不仅得到保护,而且是优先得到最好的保护。法治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民群众的法治水平;法治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着人民群众对法治的需求。因此,在法学领域中,让人民群众明白刑法科学目前使用的道理,就是在为他们提供思想理论武器,帮助他们更有说服力地说清楚自己想要说的道理。当然,现代刑法学也真诚期待着批评,准备着改进自己,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样,让人民群众明白当前刑法的科学原理,也就具有了检验专业理论是否经得起考验和质疑的意义。

  人民群众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最终裁判者。在人民群众面前,“真佛只说家常话”,只有听得懂、能管用的道理才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才可能争取到更广阔的社会基础。在社会发展中,错误的、无用的道理虽然可能蒙蔽一时,但终究是不会为人民所接受的。大兴法治是今天我国构建复兴强国的重要手段。我们的法治是人民的法治,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的道理已经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汇聚了全体人民智慧的法治,能够使我国的法治获得最深厚的学术基础。人民的法治不仅会是最强大的,而且会是最公平正义的。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建设,让人民群众成为法治的建设主体,而不仅仅是法治的保护对象,是本书的重要任务。

  形象地说,一个人在法治中是否能恰当地插得上嘴,首先就看他是否明白现在法治中遵循的道理是怎么说的。我希望,普通人在看了本书之后,面对刑法问题时不再说我不懂法律,而是能说我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我希望,其他法律工作者在看了本书之后,面对刑法问题时不再说我不懂刑法,而是能说我明白刑法是我们的坚强后盾。我更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人能够作为刑法之友站出来说,刑法应当考虑这个或者关注那个,才能够更加公平公正!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中国法治成功的希望。本书为普通人民群众而写,真心希望大家在自己无论如何必须身处其中的法治建设前,认清自己的角色位置。

  (作者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李晓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