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专家研讨纪实风格故事新片《片警宝音》
2018-08-20 11:31:00  来源:光明网

  近日,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电影艺术》编辑部主办的影片《片警宝音》观摩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许柏林,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章柏青,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赵葆华,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前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彭加谨,电影剧本中心策划室主任苏毅,中国文联电影研究中心理论部主任、《电影艺术》编辑部主任王纯,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赵卫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窦春起,公安部宣传局局长孙洁,国家电影剧艺术处处长陆亮、公安大学进修部党总支书记宋强,公安部宣传局文化处副处长林树龙,内蒙古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乌云格日勒,内蒙古公安厅宣传处副处长刘霞,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袁兴国,乌拉特后旗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志忠,蓝色故乡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电影《片警宝音》制片人呼和巴特尔等人一同出席了研讨会,他们一同探讨了影片《片警宝音》对“英模片”的创新与突破,细致总结了它的现实主义创作经验和纪录风格的运用,分析了该片对生活原型的艺术性转换,同时指出了该片的不足,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与会专家们指出,《片警宝音》是制片方继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奖影片《警察日记》后又一部以浓郁纪实风格完成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青年导演杨谨根据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最美基层公安民警”宝音德力格尔为人物原型改编的电影《片警宝音》是一部扎根生活,贴近人民群众,同时又充满时代气息的作品。影片通过对主人公宝音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的真实记录,描述了他无休无止地帮助父老乡亲、草根百姓的生活流。虽然主演是一名专业演员,但丝毫不露表演的痕迹,演绎出了主人公与当地各色人等的朴素交融,主人公成为穿针引线的叙事者,引导着影片表现乌拉特旗这方水土的文化和生活状貌,尽管也有戈壁追凶这样一些重情节的叙述推动,但并没有落入悬疑类型的套路中去,反而是以“情感”作为主线,串联起看似碎片化的段落。影片其实在着力表现一种生命状态,描述一方水土养育下的草原儿女,他们以宝音为代表,对大自然身怀敬畏,对所有生命保持爱与尊重。影片中荒凉肃杀的生存环境与主人公宝音身上坚毅、隐忍的性格交相呼应,画面以苍茫的草原、骆驼、老马、水井等地域元素,又为影片增添了生活的质感。另外,有的专家指出这部片子有很强烈的对现代性意识,它对于植根当地水土的传统生活方式怀有温暖的深厚情感。

  专家们也谈到了这部影片对人物内在驱动力的描述稍显不足,对人文环境的质感展示不够,由于重外景轻内景,对影片的整体纪实风格形成了伤害;专家对如何使人物更丰满、更立体、更真实,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对这部电影的定位,与会者存在分歧意见:有专家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艺术片,表现特殊的个性和独到的思考,有些专家认为这是一部突破了传统套路的英模片,它很好的完成了英模人物真实事迹的艺术化转换。

  编辑:李晓巍